注册试用 登录
021-60779081
登录

一万年前,浙江的水稻就在“上山”了!

2022-10-28

近日,朱有勇院士带来了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乡村振兴的科技新成果——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使水稻种进了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的山里。

 01.gif                                       

注:图片来源于农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然而,这一科技成果激起千层浪,“水稻上山”最高亩产788公斤,这是什么概念?788公斤的亩产几乎能让一个三口之家吃上两年。这个“高产”数字引来了无数网友的猜测、怀疑……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01

什么水稻?上什么山?

 

水稻上山,是水稻旱种的一种通俗说法。

什么水稻?

朱有勇院士所提到的水稻旱种,主要面向“滇禾615”“滇优37”“滇优38”等杂交品种,这些水稻品种生育期短、抗性好、抗旱优良。

上什么山?

事实上,水稻亩产多少与水稻上的是哪座山密切相关。蒿枝坝村是云南省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旱地水稻示范区,是“水稻上山”项目的核心示范样板基地。

也就是说这788公斤的亩产诞生于专业人员照料、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试点种植地,环境条件和管理条件趋于最优,且与水稻新品种的特性相契合。

注:部分文本引用自人民网文章《云南省旱地水稻收获现场会议举行》

这么一想,水稻种出最高亩产788公斤是不是可以理解了呢?

当然,蒿枝坝村毕竟是示范地块,农民种植很难有此成效,更何况水源、生产方式、成本都是种植者必须考虑的因素,消除这些疑虑后,水稻上山才有可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那么问题来了,水稻上山真的有用吗?

 

02

水稻上山有啥用?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蒿枝坝村脱贫摘帽以后,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但是村里没有水田,只有旱地。为此,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应运而生,山区旱地上种的水稻也能像在水里面一样产生分蘖,突破了旱地分蘖技术瓶颈。同时,应用新型除草剂和封草技术解决旱地杂草难题,集成了旱地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

除此之外,杂交水稻旱种作为结合云南高原生态特点研发的旱作节水种植方式,有效破除了过去传统种植技术下旱稻产量不高的局限,对研究推广“水稻上山”优质高产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山地种稻潜力,拓展稻谷生产新途径,保障山区农民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2.jpg

注:图片来源于人民网云南频道

种业是粮食之基,关乎国家安全,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水稻上山”项目的成功(新技术实验最高亩产达到788公斤),正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

为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以朱有勇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扎根农村,付出艰辛与汗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我们也相信,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强化,“水稻上山”可以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新兴耕种方式向农民推广开来。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超高的亩产,恐怕很多网友是第一次听到“水稻上山”受欢迎的说法,两相作用之下,感到惊讶与怀疑也在情理之中。

有趣的是,一万年前,浙江的水稻就在“上山”了。

 

03

一万年前的“上山”水稻

 

和云南蒿枝坝村的旱种水稻不同,一万年前的浙江上山水稻中的“上山”,指的是浙江省浦江县上山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上山文化。

2000年11月开始,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中陆续发掘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在后续的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袁隆平院士曾为上山文化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上山文化将浙江的文明史推进到10000年前,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也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对展示和研究万年中华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一万年前,华夏先民种下一粒水稻的种子。

一万年后,中国向农业强国迈出坚定步伐。

 

以科技为驱动力,才能保证农业的长远发展。伯农科技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助力推动高科技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全流程全方面数字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伯农会坚持立足农业,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赋能增效,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为加快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启智慧农业新视野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姓   名*
手机号*
公司名称
您的职位
留言备注
提交